导航菜单

看到这些乱象,还不理解毛主席的担忧吗?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出了部所谓的“献礼”影片《金刚川》。多的话就不说了,笔者因为谈论这部影片已经被删了多篇文章。

  刚刚看到网友提供的一个信息,某军工名校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活动展板,背景板左侧选择的士兵形象竟然是韩国战争纪念馆雕像中的南朝鲜军:

1.png

2.jpg

  这一次,涉事学校还会像以为地方宣传板抹掉毛主席头像那样,辩称是“来自网络下载的素材”吗?

  如果说那些早在80年代就被亲美自由派攻占的文科院校不了解、也根本不愿去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历史以及人民志愿军的武器和服装,还有犯这种低级错误的可能,那么堂堂的军工名校还敢辩解称自己不了解,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就拿戴钢盔来说,在以往有关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中,罕有志愿军戴钢盔的画面。而前不久上映的《金刚川》的宣传海报中,却出现我军戴钢盔的形象:

3.jpg

  那么,志愿军究竟有没有戴过钢盔?答案是有,但的确不多。

  钢盔的来源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缴获所得,亦有同美军和南朝鲜军交战过程中缴获所得,还有少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仿制的日式钢盔,但使用的比例是少之又少。

  钢盔的好处不用多说了,那就是保护战士的头部,减少伤亡。志愿军之所以很少用钢盔,这里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戴钢盔增加了战士的负重,我军武器不占优势,大量地采用了运动战的方式有效歼敌,战士们宁肯多带子弹,也远胜过头顶着沉重的钢盔奔袭;

  二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敌军始终掌握着制空权,钢盔的目标较大,容易被敌机发现;

  三是志愿军刚刚入朝参战时恰逢冬季,钢盔的御寒效果远不及棉帽;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新中国的确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的,1950年的钢产量仅61万吨,一只钢盔重达四五斤,仅给战场上的一百多万志愿军(还不是总兵力)全部配上钢盔,就需要至少0.3万吨钢材,而当时志愿军更亟需的是武器。此外,大量的钢材还需要满足国内的建设需要,好钢当然应该“用在刀刃上”。

  志愿军不戴或极少戴钢盔,并不是因为某些自媒体所渲染的“志愿军不怕死、不戴钢盔体现我军勇敢”,这其实更多是一种“高级黑”的说法。

  我们所熟知的志愿军形象是这样的:

4.jpg

  1950年10月的宣传画中,的确出现了陆军战士戴钢盔的形象:

5.jpg

  但在战争真正打响以及战争过去多年后,这类志愿军的形象就再未出现过,钢盔成了作为敌方的美军和南朝鲜军的“标配”,这才是符合普遍存在的真实历史的。

  极少有志愿军戴钢盔,完全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也是毛主席概括的“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在一个方面的体现。

  “志愿军究竟有没有戴钢盔”根本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但以志愿军中极少出现的钢盔形象来宣传整个志愿军群体却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是在舆论宣传上的“混淆敌我”、甚至是“政治乱伦”!

  在器物上的“混淆敌我”固然是某些人历史知识短缺造成的,更本质的原因则是今人在思想内核上早已背离了革命先烈的初衷,在阶级立场上完成了“敌我混淆”,甚至是身份置换。

  正如本号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系列文章反复强调的,抗美援朝战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民战争,归结到底是国际无产阶级同国际资产阶级之间的一场大对决。而这一核心思想在今天主流对抗美援朝的纪念中早已被剥离,抗美援朝也仅仅被宣传成保卫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

  无独有偶的是最近在某些平台上热播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雷霆战将》,这部电视剧号称以青春偶像剧的方式来演绎八路军抗日,贴近年轻人。

  “偶像剧”倒不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是以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形象为“偶像”。2007年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也启用了一大批“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其实也有“偶像剧”的影子。但这群“偶像”的形象是怎样的?绝不困惑于儿女情长,时刻关心的是国家、民族与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到农村穷游、到工厂办工人夜校、在学校结交更多的有志青年,将自己的个人命运时刻与广大劳苦大众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6.jpg

  这样的“偶像”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的出入,历史上那个时期的“青年毛泽东”比剧中谷智鑫所演绎的形象其实要更加成熟、稳重,但的确更贴近了今天的年轻人,在价值观、在思想内核上也基本符合那一辈革命先驱的追求,这样的“偶像剧”启迪、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据笔者了解,今天网络上活跃的很多“左青”,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恰同学少年》一剧的感召和影响。

  而《雷霆战将》是怎样的“偶像剧”呢?

  这部电视剧,偶像们演绎的主角竟然是清一色的发胶、发蜡“装酷”;八路军女护士穿着剪裁合身的裙子、踩着带跟皮鞋;敌人的炮弹快把房顶掀掉了,师长还在悠然地喝着咖啡,来一句“糖放多了”,战场上竟然雪茄不离手;不仅如此,还让“八路军战士”住了豪华别墅……

7.jpg

8.jpg

  对于剧中八路军师长喝咖啡、抽雪茄的争议,剧方回应称一方面体现他乐观、淡定的大将心态,另一方面则是他黄埔军校毕业、法国留学背景的人设。

  这个解释就很牵强了。黄埔毕业怎么了?法国留学又怎么了?黄埔毕业的战神林彪临战状态也就是嚼嚼黄豆;法国留学常在巴黎“花神”咖啡馆联络进步留学生的周总理,在长征途中和延安时期从来没有沾过咖啡。当时的红军、八路军是哪个阶级的军队、有着怎样的物质条件,剧方心里没一点数吗?当时能搞到咖啡、雪茄的,只有国民党那些贪腐的达官贵人;更别说什么“豪华别墅”了。

  《雷霆战将》的一系列骚操作已经堂而皇之地抹杀了八路军的无产阶级人民军队的革命性质。

  此外,该剧还有一个细节也可见剧方在阶级立场上的混乱与无知。剧中有一个叫刘知的爱国女青年角色。一方面她出身贵族家庭,父亲是上海滩大亨,另一方面她是追求进步的的爱国青年,向往延安。但她向往延安什么?人物本身是无知的,剧方也是无知的——原本只是要去延安参观的刘知,竟是看到独立团王云山之后,被其飒爽英姿和英雄情怀所吸引,从而装病耍赖留了下来。

  遗憾的是,这样的“神剧”竟然被某报重磅推荐,这是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啊:

9.jpg

  《人民日报》虽然点名批评了这部电视剧,却也仅仅限于器物层面不符合史实,对于该剧所体现的阶级立场的叛离丝毫没有认识,反而,拿出之前的《亮剑》进行对比:“今天这部电视剧,虽用‘亮剑3’的名头来宣传,但距离《亮剑》的思想性、艺术性,实在差得太多。”

  《亮剑》的内涵是民族主义加荷尔蒙,根本没有触及八路军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这样的演绎你可以用来表现八路军,也可以用来表现国军,这是今天的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阶级立场上的“敌我混淆”,甚至是身份置换,所折射出来的正是精英阶层主流价值的重大变迁。

  话说回来,今天一方面是美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步步紧逼,一方面是劳动者普遍的996、消费降级,宣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有错吗?这是一个需要辨析的问题。但是,如果民族主义真的可以救中国的话,当年,蒋介石又何故被中国人民抛弃呢?

  当年,毛主席号召人民彻底揭露“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很多人还不理解毛主席的担忧。那么,今天“木已成舟”的情况下,再不理解毛主席的意思,就该问问你的屁股是坐在劳动人民一边,还是剥削者一边了。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支持红色网站,请打赏本站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